@温故爱:其实人像摄影一直在模仿绘画,现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电影的用光原理还在用伦布朗的画面切割,看到很多人的网络称呼喜欢叫什么光、什么影、什么什么光影等等,其实光跟影其实永远看不到对方,也不知道彼此存在,有光的地方没有影,有影的地方没有光。
首先要明白光影跟明暗关系并不是一个概念,比方放弃了明暗关系的莫奈。
当你把莫奈的画去色之后,会发现是灰的,莫奈放弃了明暗关系、叙事性,注重在色彩与光影。这就是我为什么写了前两篇冯导的电影审美,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,我建议大家翻一下看看。
什么意思呢?明暗指的是黑白关系,就像很多人拿来讲色调的这张图。
其实这张图讲的是明暗关系,明暗的调子,莫奈就是放弃了这个明暗关系,如果你非要说他用了中短调我也没有想辩论的兴趣。
布格罗学院派比较牛的大师,他们的作品都是技术比较全面,作品比较像看到的东西,比较真实。
他的作品就会有明暗关系,作品表达的比较全面,光影、色彩、明暗。
就像我之前经常讲的:我经常对跟我学习的朋友说:“在美术上面或者说美学上面完美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形容词,美跟能力有时候是由于某些缺陷造成的。”
印象派之所以看着有不同的风格,是因为他们舍弃了明暗对比,出现了一个不同的风格。
光影其实没有任何关系,有光不一定有影,有东西挡着光才会有影。
有光的地方正好没有影,有影的地方正好没有光,就像两个人这辈子都不会见到面。 我在画一个光影关系的图,让大家更方便的了解一下。
如果没有这个正方体就不会有影的存在,必须有个东西挡着光,才会有影子的存在。
我们经常讲光影,其实是误会了它们的关系,光跟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光只有一种,那就是从上方打下来,形成从上而下的光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,应该有太阳跟地球开始就出现了这种方式,我们从这个地球上生存,这也成了我们的习惯,如果看到从下往上打的光,我们本能的反应就会产生恐惧感,所以很多鬼片,跟恐怖片会用从下往上的光来增加恐惧的氛围。
学摄影的朋友可能听过:伦布朗光、鳄鱼光、蝶光、平光等,你会发现这些光都是从上方打的。
鳄鱼光
蝴蝶光
不管是什么光,你会发现光始终在人物的上方,百分之99的著名画家他们的光也是从上往下打。
并不是摄影需要什么光,什么光适合什么拍摄,当然可以通过铺排灯光的层次、面积比例营造出不同的感觉。如果说拍什么用什么光,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,为什么这么多老摄影师、甚至摄影行业都这样考虑呢,因为摄影来源绘画,相机甚至都是画家的参与制造出来的,代替了一部分肖像画。
摄影很大一部分受了绘画的影响,绘画用了什么摄影就会模仿什么,蝶光是因为画家用了这样的方式处理美女,蝶光广泛用于了拍美女。
画家用这种方式画是因为这样的光影在真实的基础上可以美化美女,脸上出现的阴影比较小,相对其他角度会比较的美观,并不是为了为了画这个阴影,那时候比较注重真实,理性,所以应该有的地方必须有,在往后发展,艺术与感情开始结合,这个阴影也越来越小。
蝶光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安格尔。
后来布格罗把这个碟光的阴影变得小了很多,布格罗算是站在学院派顶尖的大师,但是他遇到了印象派并被印象派压制,所以大家对他没有那么崇拜。并不是说布格罗不好,布格罗画的比较真实,比较接近肉眼看到的情况,而莫奈、梵高他们的色彩更容易让我们动情,更加的有个人强烈的性格,也就是说艺术的风格。
我们也有类似布格罗的这种鳄鱼光。
那些蝶光、伦布朗光的阴影是因为大关系需要才有了那些阴影,并不是为了有阴影,是为了真实,而这块阴影也越来越小,艺术家之所以把阴影缩小是因为美,在一个合理真实的基础上美化,为了美可以损失一点合理性、真实性、理想化作品。
看到很多摄影大师,甚至人像十杰盲目的模仿西方艺术的那些绘画讲解光影,心里五味杂陈。
后来印象派瓦解了学院派的这种光影论,印象派觉得人的眼睛看到的暗部不是黑的,也不是酱油色,这时候出现很多争执,最后萨金特出来了,这是结合了学院派与印象派的大师,站在西方艺术最高峰的男人。
萨金特出现以后,西方美术史已经达到了巅峰,很难在超越,西方美术史开始走下坡越来越看不懂。
为什么用伦布朗光呢,要不要用呢?怎么用
这幅画叫雅典学院,因为那个时代背景绘画大部分都是叙事性的,要照顾到每一个人画面比较碎片化,比较的花。
后来卡拉瓦乔把画面用光影切割,让画面有了归纳性,主要作用在于强调某一部分,让画面立体、具有层次感,才有了后来比较著名的伦布朗,这种打光方式也影响了西方的电影,好莱坞电影广泛运用了这种方式。
伦布朗光并不是在脸上必须有什么三角形,或者一定要打到什么标准,伦布朗光的目的是切割画面,让画面有归纳性,更好的表达画面的主题。
现在又要回到我们讲修图是讲的本质了,光影也是如此,不能因为真实、合理、逻辑就牺牲美感,要在合理真实、逻辑的基础上具有美感,也就是说为了美观可以损失一点点逻辑性,阴影有时候可以不要。
接下来这几句话可能很俗,但是蕴含了艺术的本质。陈漫老师再一次采访中说:“好的后期处理是你修过像是没有修过,说没有修过但是又看着好像是修过。”这不是装,也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衡量专业最低的标准。
---- -- - - - - - - - -- - - - -- - -- - -- - - -- - -- - -- - - -- - --
可能这样说让人感觉很费解,其实只是基础。其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:逻辑性 修过好像没有修过,并不是修的少,或者还原好等,而是修的东西要符合逻辑性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- - - - - - - -- - - - - -- - --
很多人修的皮肤,一看就是修过的,为什么能看出是修过的呢? 因为不像皮肤了,与好皮肤的差距非常之远,不符合逻辑性了,
所以你才看出了是修过的。 -- - - - - -- - - -- - -- -- - -- - -- - - -- -- - - - - -- -- - - -
为什么说看着没修又好像修过呢?因为当你符合逻辑性去修图的时候,会让你这种感觉比较小,感觉好像没有修过,因为它有逻辑性,符合视觉审美、视觉逻辑。
当然为了营造氛围,有时候会在有逻辑的基础上,艺术化处理,让画面更加的有艺术性,更好的营造画面表达,这时候会损失一点逻辑性,时候就会看出是修过。 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:“在美术上面或者说美学上面完美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形容词,美跟能力有时候是由于某些缺陷造成的”
所以说:不可能完全的逻辑、也不可能没有逻辑。理性与感性要同时存在。在艺术创作里面,感性与理性就像是车之两轮、鸟之两翼,缺一不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